提升金属容量的核心在于优化工程舰配置与采矿平台建设。工程舰的技术值加点直接影响采集效率,优先升级仓储强化和采集加速技能可显著提升单次运输量。中型和大型工程舰的载货空间优于小型工程舰,建议在解锁后逐步替换低级舰船。采矿平台的建造能进一步扩大资源获取规模,高级采矿平台可实现资源直接回收,减少往返时间损耗。
资源点的选择同样影响金属获取效率。高等级矿点储量更丰富但开采难度更高,需根据工程舰类型合理规划开采范围。建立计划圈时需避免重叠,尽可能覆盖多个金属矿点以提升单位时间产量。矿区应优先选择金属矿密集区域,同时兼顾晶体和重氢的基础需求,避免后期资源失衡。
工程舰与运输舰混编能临时解决前期仓储不足问题。AC721运输舰的仓储系统可分担载货压力,尤其适合远距离采矿任务。这种编组方式虽会占用战斗舰船人口,但在基地建设初期能有效缓解金属短缺问题。随着采矿平台等级提升,可逐步减少混编依赖。
主基地的金属矿场升级不仅提高产出速度,同时扩展仓储上限。建议保持矿场等级与指挥中心同步发展,避免出现仓储瓶颈。通过前哨站连接矿点可实现被动收入,但需注意该方法会永久占用该矿点的采集权。
中级平台能降低资源开采难度等级,高级平台则提供30%效率加成并实现资源直运。平台建设位置应选在三级以上矿区中心,辐射范围需覆盖至少四片金属矿。同盟成员共享矿区时,需协调平台建设位置以避免功能重叠。
金属容量的持续增长依赖于系统工程。从工程舰配置、资源点选择到平台建设,每个环节都需精密配合。保持采集与消耗的动态平衡,才能在星际开拓中建立稳固的资源基础。定期检查舰队配置与矿区状态,及时调整采集策略,是维持金属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。